就在上周,9月11日,作为136号文后全国首次市场化竞价,山东机制电价结果终于尘埃落定,其震撼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。
冰火两重天:风电溢价40%,光伏价格击穿成本线
风电的价格锁定在0.319元/千瓦时,这个价格在当下已属可观。而光伏的价格则显得格外刺眼,0.225元/千瓦时——这个数字几乎触及其发电成本线,甚至低于山东当前的平均度电成本0.28元。并且,由于80%电量执行此机制价格,20%电量需进入波动更大的现货市场博弈,光伏项目的实际结算价格可能比0.225元还要更低。
为何光伏与风电的处境冰火两重天?
一言以蔽之:“风”抢了“光”的碗。山东全年机制电量的总规模是94.67亿千瓦时,其中风电独占81.73亿,光伏仅分得12.94亿。更无奈的是,这有限的份额却要由超过3500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激烈竞夺。相比之下,风电竞价主体少,格局清晰。这一结果早有征兆,今年4月,山东发改委发布的政策就已明确“大力推进风电项目开发,合理有序规划光伏项目”,意在调整发电结构,短期来看,光伏规模的缩减是必然趋势。
真相:份额分配不均与“隐形门槛”下的生存逻辑
这场全国首创的动态竞价,数据背后彰显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关键信号:
首先,是价格的锚定差异,揭示了电网的终极偏好。
风电溢价超光伏40%,这清晰地表明,在能源转型的深水区,电网对稳定性、可预测性电源的刚性需求已超越了对绝对低价的追求。山东作为用电量全国第二、同样面临严重消纳难题的省份,其价格锚定极有可能成为其他省份参考的基准。据此大胆预测,山东的光伏竞价绝非全国最低价,后续省份的压力只增不减。
其次,是储能的“隐形门槛”,竞争从台前转向幕后。
表面拼的是电价,实际拼的是光储协同的运营能力和资本实力。一个低于成本线的报价,必须通过配套储能、参与辅助服务市场来实现盈亏平衡。这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高墙,将缺乏资金和技术整合能力的小玩家拒之门外。
最后,是市场主体的格局之变,多主体主次之争。
参与竞价的1175个项目中,绝大多数具备国企背景。这意味着,对于民营企业而言,大规模地面电站的赛道已然收窄,未来必须深入分布式领域的精细化场景。
未来之路在何方?赛道已然在切换
趋势已经稍显清晰,“负荷为王”正在演进为“场景为王”。
未来的竞争将围绕具体场景展开,例如:
源网荷储一体化
光储充直柔
绿电直供
零碳园区
虚拟电厂
等等
这些场景的核心特点是“源随荷动,多能互补”,其目标是成为一个尽可能自平衡的单元,最大限度减少对主网的依赖和扰动。
9月8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一系列输配电价定价办法的征求意见稿,其中明确提出“对就近消纳新能源的项目,探索单一容量电费”制度,这为一体化项目带来了重大制度利好。
这意味着,未来这类项目可能只需根据其接入电网的容量(最大功率)支付固定的“座机费”,而不用再计较“流量费”。这极大地降低了绿色电力的使用成本,正式激活了一个全新市场:盈利不再仅依赖发电侧降本,更取决于如何优化用能曲线,通过储能和智能管理最小化对外购电的需求。这正是一切精细化场景盈利的核心逻辑。
山东的竞价之战,绝非一场简单的价格厮杀,而是一个深刻的分水岭信号。
它宣告了新能源行业草莽时代的结束,一个全新的综合能源服务时代正加速到来。未来的竞争维度已被彻底刷新,它不再仅仅考验谁更能造电,而是极致化地考验谁更懂电力系统、谁更能整合技术、谁更能贴近和管理负荷。
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而言,洞见并拥抱这场从“发电”到“用电”的价值转移,从“玩家”转向“场景运营专家”,将是通往下一个时代的唯一门票。
注:本文部分内容引自网络,仅做学习使用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处理!
众和配资-股票配资规则-炒股配资安全-杭州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